- 时间:2023-12-31
- 浏览:
本文摘要:中国绿色时报10月20日报道10月9日,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在京举办首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论坛以“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为主题,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就相关问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本版摘要以飨读者。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现代林业张建龙既然选择了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就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进程中,不断推进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通向未来的发展探索中,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建设生态文明中被赋予重大使命。
中国绿色时报10月20日报道10月9日,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在京举办首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论坛以“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为主题,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就相关问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本版摘要以飨读者。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现代林业张建龙既然选择了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就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进程中,不断推进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通向未来的发展探索中,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建设生态文明中被赋予重大使命。
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一是林业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在实现生态良好方面发挥着主体作用。森林和湿地是陆地上最主要的两大生态系统,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它们以70%以上的程度参与和影响着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对保持陆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发挥着中枢和杠杆作用。
二是林业具有显著的经济功能,在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可再生自然资源,以森林资源为经营管理对象的林业则是典型的循环经济体。
三是林业具有突出的文化功能,在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孕育了灿烂悠久、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这些文化集中反映了人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价值观,是弘扬生态文明的先进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林业是生态文化的主要源泉和重要阵地,是繁荣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的先锋。
发展现代林业是促进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现代林业,是科学发展的林业,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发展现代林业的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拓展林业的多种功能,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发展现代林业就必须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生态体系,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生态良好,为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现代林业必须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更好地推动生态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发展现代林业必须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障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持续发展。
以林业三大体系建设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来提升林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提高林业的整体功能和效益,通过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实现对生态文明的扎实推进。(张建龙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弘扬生态文化共建生态文明江泽慧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理念与强调人征服自然的工业文化根本不同,生态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弘扬生态文化,关键在于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理念。
我们要深刻反思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严重的生态危机,继承和发展“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传统,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应时代要求的生态文化。大力倡导绿色生活,努力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绿色生活”是以节约、环保、健康为标志,将先进的生态文化理念融入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和全部社会生活的一种文明生活方式。
倡导绿色生活,必须遵循“5R”原则:一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二是绿色消费,环保选购(Reevaluate);三是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四是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五是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倡导绿色生活,要抓住三个重点:一是绿色生产,从产品开发到生产、营销的全过程,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和减少废料、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促进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二是推进绿色消费,加强绿色消费的宣传,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倡导绿色消费中的积极作用,利用大众传媒引导消费,营造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环保的消费环境。三是推进绿色家园建设,让广大民众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喝上洁净的水、吃上绿色的食品、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舒适的人居环境。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建设生态文明要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和普及活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关注生态、热爱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切实把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家庭和个人,让全社会每个成员都自觉承担生态责任和生态义务。
开展创建活动,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基地。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将从实际出发,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体现区域特点和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要在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污染源限期治理、许可证、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淘汰等刚性生态制度的同时,尤其要尽快补充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关键岗位环境责任制和关键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制度,以维护生态价值、环境价值、资源价值和利益分配上的公平正义。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是一个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中国生态文化协会以此为宗旨,通过大力弘扬生态文化,让生态融入生活,用文化凝聚力量,与社会各界人士一道共同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光荣使命。(江泽慧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原党组成员、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联合主席、中国生态文化协会会长)城市森林文化的内涵与实践彭镇华城市森林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城市森林文化是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
它是关于城市中保护和建设森林以满足城市和谐发展和市民健康需要的文化。其内涵包括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个层面,即城市森林物质文化,城市森林行为文化,城市森林制度文化和城市森林精神文化。
城市森林文化与一般的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城市森林文化是一种生态文化,具有生态文化的特征。即从其研究对象、属性、功能、载体等而言,都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服务。二是城市森林文化与森林文化紧密相关。
它主要涉及人与森林、树木的关系。但由于森林与生物、土壤、水等有密切关系,所以通常也把湿地、绿地放到一起统筹研究。三是城市森林文化与城市文化紧密相关。
它主要涉及城市或相邻区域范围内的人与森林的关系。城市人口的密集性、活动的频繁性、建筑体系的复杂性、需求的多样性等都会反映到这种文化中来。我国城市森林文化的现代实践到目前,我国不少城市对城市森林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有了空前高度的认识和重视。许多城市将创建宜居城市和森林城市、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
目前全国已有6个城市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越来越多的城市正积极加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行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森林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到2006年,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32.5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89平方米。
城市林业政策法规建设也取得显著进展。城市森林研究也取得可喜进展。
近十几年来,我们搞了“中国森林生态网络”,涉及全国16个城市。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4个省(江苏、安徽、浙江、湖南),4个市(上海、北京、扬州、广州)的现代林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对城市我们提出“一个理念、三个转变”。“一个理念”就是城市要“林网化和水网化”。“三个转变”:一是由注重视觉效果、美学效果转变到注重人的身心健康这个轨道上来;二是要从过去注重绿化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向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转变;三是要从集中在建成区的内部绿化美化向建立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彭镇华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林业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绿色生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周明伟绿色生活是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取向,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它不仅仅是对一种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描述和定义,也是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精神境界、一种思维方式。倡导绿色生活不应该是将来时,应该是现在进行时,因为生态灾难已不是将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了。
我们不能等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后才改变生活方式,恰恰相反,我们对生活观念的变化,会最终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以绿色生活为我们的取向,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都将是空话。
对绿色生活的追求,应该是我们追求全面小康生活的具体体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应同我们追求绿色生活的阶段性目标相关联、相适应、相协调、相促进。对绿色生活的追求,将完善我们的教育,促进我们对健全人才的培养,引导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普及,推动一个更好、更新的世界观、发展观的建立。对绿色生活的追求,将推动我们的法制建设,有利于社会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并推动下一轮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技术、教育模式的创新。
绿色生活的取向将改变并丰富我们的发展观,从源头上影响我们对生产、对发展、对未来的认识。它还将丰富我们对现代化生活内涵的认识,拓展对普世价值、对社会公德、对地球的责任、对人生修养的认识,将真正把千千万万民众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与对环境的保护、生产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把生活方式的进步与生产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我们对绿色生活的追求,将直接影响生态文明的今天和生态文明的未来。绿色生活将引领新一代科技创新,刺激环保新技术、新能源的产生与应用。
它将能使我们更和谐、健康、长寿地生活,真正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绿色生活应该成为我们展示中国新形象,向国际社会宣示我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承诺,在新世纪与国际社会交流对话的新语言、新内容。
绿色生活需要教育,需要宣传,需要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道德和法律的支持,需要我们千千万万人身体力行,特别需要城市的精英、城市的年轻人起示范作用。绿色生活,关乎环境,关乎地球,关乎生命。我们要使保护环境的责任能通过我们每个人对绿色生活的认识与追求来实现!(周明伟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副会长)生态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内容冯骥才人类与其自然观和生命密切相关的生态观,已经由来已久。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一边依赖于大自然,取之于大自然,一边敬畏、尊重、欣赏和珍爱大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
这种生态观深刻地存在于所有民间文化之中。它几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世界各国各民族对生态保护的理念、学说、方式、经验所构成的思想文化体系可谓博大精深。
生态文化从来就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核心部分,它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的核心的内涵。近年来,中国在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中,自然生态受到空前的、猛烈的、破坏性的冲击。它直接影响乃至威胁到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
为什么我们有着悠久的生态文明,却会出现这么强烈的生态上的自我破坏?我想,一方面由于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以牺牲生态换取眼前功利;另一方面是缺乏对生态价值及其文化的本质的认识。我们有灿烂的生态文化,却没有对这种文化的自觉。人类的文化史(文明史)分作三个阶段:即自发的文化、自觉的文化、文化的自觉。如果没有自觉,原有文化便会失去意义。
惟有自觉,历史财富才能转化为当代精神。这也是今天生态文化协会成立的重要的意义。生态是人类生存环境中的生命状态。
首先是大自然原生的状态。自然生态是物质型的环境现实。先是空气、水、气候,其次是入口的食物。
然后是人对自然的感受。由于自然生态与人的生活乃至生命存亡攸关,因此也就最受关切。
然而,生态不仅有物质性的,还有非物质的,精神性的,就是文化生态。倘若文化生态的环境遭到破坏,其文化生态也会产生变异,名存实亡或形存而神灭。故而,关切、珍惜和保护生态是时代的呼声,也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冯骥才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王文彪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必然。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在关注企业利润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而言的,工业文明以强化物质文明为主要特征,而生态文明的核心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工业文明以其科学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强大,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又摧毁了自然。因此以生态文明代替工业文明成为历史的必然。通过20年的不断摸索,亿利资源集团找到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生产方式,即在通过大规模防治荒漠化,为大地创造绿色的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清洁生产和绿色生产。
目前,亿利资源集团已构建形成了以沙漠为载体的生态产业和以煤炭为载体的能源化工产业的两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在防治荒漠化的过程中,我们实现了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四个转变”:一是实现了由“被动防沙”向“主动治沙”的转变;二是实现了由“征服自然”向“利用自然”的转变;三是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转变;四是实现了由“贫瘠荒漠”向“绿色产业”的转变。通过沙漠治理和生态建设,实现了巨大的生态、社会、经济等效益。
在西部地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积极探索“政府调控、市场引导、技术支撑、企业投资、农牧民参与”的生态建设机制,实现防治荒漠化“产、学、研结合”、“中央、地方、企业结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结合”的战略构想,鼓励和引导企业广泛参与生态建设,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拉动荒漠化防治,通过市场机制逆向拉动荒漠化防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王文彪亿利资源集团董事会主席、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副会长)中国生态文化体系研究初步设想蔡登谷开展中国生态文化体系研究,必须以现有研究成果和现代科学理念为基础,站在联系与发展的战略平台上,用全方位、多元化、深层次、宽视野、广角度的眼光,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这三个层面上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中国生态文化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对背景、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内涵、功能价值,以及中国生态文化体系类型结构和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
其中中国生态文化体系按照生态文化类型划分为两大类,即自然生态文化和社会生态文化,两者之间有联系有区别又相互影响;按照生态文化内涵划分,则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生态文化比较研究包括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与借鉴。
生态文化横向比较与借鉴,重点研究分析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不同生态文化相互之间的联系(共性)和差异(个性),相互之间的交流、影响(传播)、借鉴与发展趋势。进行生态观念、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及其对生产生活影响程度的比较研究。
生态文化纵向比较与借鉴,包括对生态文化的开放性与兼容性,继承性与兼容性的研究分析。中国生态文化模式研究,注重从实践意义上重点对某一个地域、城镇、乡村、企业等生态文化发展模式研究,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探讨和总结其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促进当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成功范例,指导和推动中国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国生态文化政策研究,重点开展生态文化的发展战略与规划、制度与机制、对策与措施、合作与交流等研究。
生态制度研究包括生态法律制度、生态法规制度、生态政策制度、生态问责制度、生态道德制度等;生态机制研究包括生态补偿机制、生态驱动机制、生态扶持机制、生态激励机制、生态导向机制、生态约束机制等。(蔡登谷中国林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生态文明与绿色世界牛文元用一句话来概括生态文明与绿色世界的内涵,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它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一要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认为: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必须与人类向自然的回馈相平衡。这个“索取”包括了自然给我们提供的整体环境,包括了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也包括了在实现人类进步过程中的生态服务与生态演进。
第二是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协调达到“双赢、多赢或共赢。”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克服5个基本瓶颈。一是人口的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的背离。二是资源的生产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背离。
三是环境容量的无偿占有和自觉养护的失衡。四是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失衡。五是经济运行成本的外部化必须得到克服。
构建生态文明,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有完善的规范性制度。比如要建设完善的产业补偿制度,把每一个产业在它的产业链当中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它对环境本身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进行分析,根据产业链本身的位置及其所作出的对财富积累的贡献和对自然状况的干扰的净值来计算。此外要建设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灾害补偿制度、社会补偿制度等。
从整体来讲,我们只有从战略上和根本上把握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在生态精神、生态理念和不超出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给我们的服务价值、不超出环境容量的承载力这样前提下,新型工业化道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得到彻底的实现。(牛文元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本文关键词:首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nba官网买球,论坛,演讲,摘要
本文来源:nba官网买球-www.drvanjelis.com